10月17日的《鐵法能源報》一打開,第一版的倡議書就像剛從井下運上來的原煤,字里行間都裹著“共有家園”的熱乎氣,一摸就把我這退休三年的老礦魂給燙醒了。仔細品讀每一個字符、聆聽每一聲倡導,那段寫滿團結奮斗的激情歲月仿佛又被喚醒——17歲參軍,扛著工具往礦場去時,月光是我和鐵能的第一面;后來轉業(yè)換了礦工服、系緊礦燈繩,巷道里那股呼嘯的風,就成了我大半輩子的伴;還有三次搶險刻在骨血里的疼與守,更把“鐵能人”三個字,從衣擺的煤漬、掌心的老繭里,硬生生烙進了心跳里。
誰敢說煤炭是“夕陽燃料”?誰又敢把礦山困在“過時”的籠子里?在幾十年的時光里,我真真切切地見證了礦工兄弟們在面對一次次搶險任務時的那份果敢與無私,他們不是不怕,但與危險與困難相比,他們更怕對不起“鐵能人”這三個字,更怕對不起祖輩傳、父輩守、咱這輩護的礦山家園。他們情愿用生命去守護自己的家園,家園從不是掛在嘴邊的話,是難的時候喊“我上”,是苦的時候說“堅持”,是榮辱與共的相守相依。
如今新能源的浪拍過來,井架上的銹跡像老人長了皺紋,有人嘆氣說“煤飯碗要涼了”,卻忘了咱鐵能人最會的,就是在絕境里把日子焐熱,在風雨里給礦山撐傘。你去大興礦北二1202工作面看看就知道,當年咱手動拉的支架,現在整整齊齊“站崗”,按一下智能控制系統(tǒng),支架就跟著煤層走,沒了往日人工吆喝的聲,多了機械精準運轉的響;當年咱靠腿跑、靠眼瞅著巡檢,現在有智能機器人“代班”,紅外探測儀掃一圈,隱患就精準“報信”,沒了往日井下奔波的影子,多了科技幫襯的新模樣。你瞧,老礦山沒老,是長出了“智慧的翅膀”。咱的“煤飯碗”沒涼,是換成了“綠色+智能”的新碗。
《制造業(yè)綠色低碳發(fā)展行動方案》里說,轉型不是“斷根”,是“續(xù)脈”,這話剛好說到咱鐵能人心里。當年搶險,咱既要滅火,更要保礦脈,怕斷了后輩的生計;現在轉型,咱既要減排放,更要穩(wěn)根基,怕丟了鐵能的魂。從人工采煤到智能開采,從“傻大黑粗”到“綠色低碳”,變的是干活的法子,不變的是“把礦當命”的性子;改的是設備的模樣,不改的是“把家當寶”的根。馬克思說“工業(yè)的歷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見證”,鐵能這幾十年的巷道,就是一本寫滿“守”與“闖”的大書,書中的每個生動的角色,以“敢拼”的勁、“敢扛”的魂、“敢贏”的膽,演繹著一段段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生動故事。每個故事都藏著理:所謂“歸屬感”,是我把一輩子交給礦山,礦山也護我半輩子安穩(wěn);所謂“認同感”,是我陪礦山熬過難,礦山也帶咱奔晨光。
我退休三年了,就改不了一個習慣,每天都瀏覽《鐵法能源報》。聽見礦上有好消息,就像自己還在崗位上跟大伙兒一起干;聽見礦上遇著坎,就像自己還能扛著工具沖上去。我知道,現在守著礦山的,有像我這樣退了休還惦記礦況的“老兵”,有在井下握著智能手柄的年輕人,還有在井口等親人升井的礦嫂——咱心跳快慢不一樣,卻都朝著“鐵能好”的方向;日子過得不一樣,卻都揣著“護家園”的念想。這就是鐵能的根,扎在每個鐵能人靈魂里,再大的風吹雨打,也拔不掉、折不斷。
煤屑落在倡議書的字縫里,不是灰,是咱鐵能人半輩子的勛章;井架上的皺紋刻在礦山脊梁上,不是老,是咱鐵能人歲月的榮光。新能源的光再亮,也亮不過鐵能人心里的火;時代的風再大,也吹不散鐵能人護家的魂。回顧曾經的困難險阻,現在這點風雨,又能擋得住咱嗎?
“不是煤炭養(yǎng)人,是守煤人的精神養(yǎng)人;不是時代淘汰礦,是守舊的心思淘汰礦;不是家園護咱,是咱齊心護家園?!边@是我一個退休職工,讀完倡議書最實在的話,是跟鐵能說的心里話,也是跟這些年的歲月回的信。我信總有一天,咱能看見:老井架底下,智能機械忙著采“綠色煤”;巷道深處,科技的光照著新路子;所有鐵能人都能笑著說一句:你看,咱的家園,越來越好了……
卓正品
(作者系大興礦退休職工)